1)四百九十二章 谁聪明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后世对刘沪多有同情之语,包括以前的郑朗。现在郑朗不这样认为了,这小子是自找的。为什么要越级上报?很简单,范仲淹虽是参知政事,但主持改革,名是副相,章得象与晏殊的退让,使范仲淹行的是首相之权,加上无数小弟捧场,声势远远超过以前的吕夷简。甚至郑朗都怀疑之所以有群蕃献城的事,完全是刘沪将他们喊来强行逼迫,所以宋军开始扩建水洛城,铎厮那才率众示威抗议。

  心中猜一猜,不会在这时候傻呼呼的插足,让赵祯派人下去调查真相。

  君子党们太乱了……形势真的大好,后世的王安石也从来没有这么好的形势。

  可是……叹息的事很多呢。

  马上范仲淹做了一件让郑朗更叹息的事。

  郑朗示意过。

  不是滕宗谅,皇上至于这样无情吗?记仇?昏了,赵祯会记仇?

  那个说这句胡话,郑朗能抽他的耳光子。

  为钱?赵祯善待士大夫自古未有,若不是郑朗进谏,连开城门纳盗的几个官员,赵祯都替他们说好话,将他们无罪释放。况且滕宗谅立下许多功劳,值得为这些钱严格处理吗?再说,这些钱也不是真的装进滕宗谅的口袋。

  可是范仲淹怎么做的?

  他认为滕宗谅没有做错,不必要泼上污点,所以绝不低头,但根源在哪里?是皇上听信了小人谗言。

  因此做了一件事,他与欧阳修进谏,让欧阳修同修起居注,自今而后,上殿臣工退,令其少留殿门,让修与注官出,面录圣语。赵祯愣了半天,最后说道:“从之。”

  这是让很多人忽视的一条。

  但这才是最疯狂的一条。

  说起来很复杂,首先要从国家政务如何处置说起,一般各地奏折皆是由两府直接处理了,或者特殊的事务,由两府之外的衙门处执,比如专管财政的三司。疑难问题,于都堂,也就是政事堂解决。再不行,交给赵祯,赵祯批奏。要么下命令,两府皆有权下权内的命令,大的事务赵祯下命令,学士与知制诰起草诏书,也可以让其他人起草,多是前者。

  所以不是皇帝处理所有国家大政的,皇帝权利就是最后的拍板权。

  皇帝曰常事务,宫内批阅奏折,大小朝会听群臣进谏,主持大祭祀,接见外国使节,但为倾听更多大臣的想法与意见,有时候还会前去两省,但去东府为多,或者都堂接见大臣,或者于后宫接见几个相关的重臣,询问相关政务,这个后宫内多在御书房,或者其他办公的场所,不会在寝殿。按照前世法例,皇帝做这些事要记载于史册,所以朝廷命令赦宥、礼乐法度、损益因革、赏罚劝惩、群臣进对、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、临幸引见之事,四时气候、四方符瑞、户口增减、州县废置,皆书以授著作官。但不可能事后赵祯向著作官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