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一十八章 知人敢用(求订阅!)_大宋枭途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…

  州外壮大同之藩卫,内固太原之锁钥。根柢三关,咽喉全晋。向以山川扼塞,去边颇远,称为腹里。自东胜弃而平、雁剥肤、河套失而偏、老震邻矣……太原建为重镇,州尤为唇齿要地。

  代州与太原唇齿相依,作为锁钥之重,依托雁门关,使太原的防守更加稳固。

  天下九塞,雁门为首。

  又云:天下九塞,勾注其一。

  所以,雁门关最早的名称又叫“勾注”。

  雁门关得名于《山海经》:“雁门,飞雁出于其门。”——勾注山群峰海拔一千九百米以上,崇山峻岭环抱,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峪,大雁只能从这里飞过,而就在代州北十五里的雁门关,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峪之上。

  雁门关是中原通往北方少数民族的门户,历代王朝都派重兵镇守。

  据不完全统计,发生在雁门关这里的战事有一千多次。

  一部雁门关军事史,堪称半部华夏五千年重大国防军事篇;一条雁门关商埠路,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。

  自古有“得雁门而得天下,失雁门而失中原”之说。

  所以,雁门关是进入中原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。

  宋辽对战时期,凭借雁门关的天然屏障,在河东这边辽军难以进入中原大地,避免了宋军两线作战,宋军可以将精力集中在河北,因此雁门对宋国的意义非常重大。

  出了雁门关,便是平坦的雁北平原。

  对于游牧民族的骑兵来说,雁北平原简直是最理想的作战天堂。

  塞外民族自幼精于骑射,兼出产优质战马,所以能在这雁北平原来去如风。

  辽国在巅峰时期,骑兵数量在三十万人以上,在这平坦的雁北平原可以说是所向无敌,以至于宋军根本不敢越过雁门关与辽军作战。

  自澶渊之盟签订以来的这一百一十六年,岳飞、张宪、杨再兴所率领的选锋军、背嵬军和神机左军可以说是第一支将出现在雁北平原的汉人武装。

  其心情可想而知。

  这其中又以岳飞的心情最为激荡。

  满打满算,岳飞才二十岁,可以说是刚刚到了弱冠之年。

  别人在这个年纪,能担任一都头就可以吹嘘了,而岳飞现在已经统制了一万五千人马,就是亲领的都有五千人马,名义上虽然他只是一个代统制,实际上他都可以勉强算是一个都统制了。

  可以说,历史上能像岳飞这样的,不能说完全没有,但绝对不会太多。

  而岳飞清楚,不,世人都清楚,他之所以能年少得志,全都是因为有蔡仍赏识他、提携他,一步一步将他推上了如今之位。

  说实话,岳飞也没想到,蔡仍会如此重用他、如此信任他。

  就以这次担任右先锋为例。

  虽然岳飞很希望自己来担任这个右先锋,可当岳飞得知,跟他搭档的是张宪和杨再兴了之后,岳飞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