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十章 有福之人_唐朝工科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好,恰逢交州搞大建,朝廷要正式吸收掉当地土族,基本上在李道兴的“金元攻势”下,大多数土著酋长族长,纷纷愿意归降。随后一众土著酋长族长,就在朝廷的旨意下,尽数迁往广州。

  当时同步操作的,就是把广州的诸多野蛮山獠洞主寨主,迁到交州。

  王福畴办事利落,也就落入了李道兴的眼中,有意培养“广交系”官吏的李道兴、冯氏、冼氏,就选中了门第比较高的几个。

  只是南国巨头想要在“中国”搞事,朝中无人也是两手一摊。但毕竟是有人的,地方州县的人事调动,不管是嘴炮还是弄权,张德都不缺门路。

  最不济,进奏院里搞点花头出来,拟几个给御史人家投食的议案,是没价钱不能喊?

  王福畴现在彻底明白,自己要记李道兴的情分,但也少不了张德的。

  只不过眼下看到小儿子居然很受张德喜欢,他便知道王氏有了大气运。

  心下微动,王福畴到底也是走南闯北经历过大风大浪之辈,此刻当即有了决断,他便认定了几个儿子将来便走武汉这条路,至于“中国”行走,二圣哪里会给他这种门第机会?

  他是亲眼看着清河崔氏垮台的!

  “张公过誉,某亦是本分做事罢了。”

  王福畴谦虚了一番,一种常州佐官及各县县令都是心中发愣:他妈的,老子给姓张的送钱送女人,结果不如王老汉送儿子?这他妈是什么狗屁玩意儿?

  然后一众佐官、县令心中暗忖:要不也督促一下家里,把儿子送过来给姓张的过过眼?没有虎牙玉佩,有根虎毛也好啊。

  有女婢过来给王勃换尿布,这边在换,一众老少爷们儿围着光腚的王勃看***,一边围观一边啧啧赞叹……

  各种不要钱的马屁直接拍过来,王福畴爽的都快跟王勃一样失禁了。

  热闹了一番,终于寻了个大厅,尽数入座之后,常州官吏这才开始认真地跟张德接洽诸多事宜。

  主要是办学、办厂,因为江阴常熟两地越趋发达,苏州常州各自州城对沿江县城越趋倚重,基建是摆在议程上的。

  钱不缺,缺的是人力物力。

  原本也不是没有工程队,但京城就近原则抽调,两条大运河,基本就是把华北华东的“闲散”工程队尽数抽了过去。

  还他妈不给钱……

  都是地方贴补给工程队。

  以天下而奉一地,从来不是说说而已。

  不过好在这种抽血对华东而言也就是毛毛雨,地方财政相当的良好,有钱就得琢磨着做好事……那是不可能的,有钱了,当然是想着更有钱啊。

  只是为了包装一下,自然是要用做好事的套路来运作。

  “本府在苏州见闻,如今技校良莠不齐,诸君想要筹办官署技校,确实颇有远见。只是如今师资力量有限,常州诸县也不能一县一校。”

  张德也稍微跟常州官吏交底,武汉不是百宝箱,这两年抽调“楚才”的不止中央。除了中央,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徐孝德、郭孝恪、张公谨、牛进达、杜构……不管愿不愿意,高效总是让人满意。

  所以武汉的人才库,一直处于半只脚踩在“枯竭”的边缘。

  挤点人才出来,跟男人挤奶差不多……

  为什么张德返乡一路过去,只要前来拍马屁的,最后都会提一嘴“办学”?实在是现在的市场竞争,不纯粹是拼门路拼家底拼手段,没有合用人手,就算浑身是钱,你能花出去几个?浑身是铁,能打几个钉?

  一台可以全天候运转的蒸汽机,让几个农夫去操作,估计连靠近都不敢,还谈什么维护保养?

  越来越精细先进的工具,对使用者的要求,自然也就越来越高。

  人的进步提升了技术的进步,技术的进步倒逼着人的进步,这是互相促进的。

  “张公放心,此事常州上下早有决议。”

  言罢,王福畴让人把文件派发,张德自然手中也有一份,翻开之后,便看到了一份计划书。

  是关于常州诸业技校的,主要集中在纺织业、陶瓷业、皮革业、食品加工业,总而言之,大多都算是“轻工业”、手工业。

  老张没有说话,但心中却相当的佩服王福畴,这是个对治下环境认知十分清晰的地方主官。

  主官不糊涂,治下百姓算是有福啊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