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十九章 旧时物业_唐朝工科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坦叔在,也是麻烦的很。”

  扭过头,老张又回应着李芷儿之前的问话。

  牧场范围极大,除了养殖大型牲口之外,还有大量水果园,划分的极为清楚。有专门的葡萄园,葡萄园附近随处可见酿酒作坊以及制作葡萄干的阴干房。空气中偶尔还会传来发酵的酸味,却不难为,正相反,闻上去极为舒适。

  和葡萄园相邻的,多是桃园,间或还能看到种植猕猴桃,只是现在都光秃秃的,也没什绿意。

  “往北是不是菌菇场?”

  “正是。眼下都能用上暖房,种类不少。不过最好卖的,还是蘑菇。”

  因为靠近牧场,从混合牛粪的草堆里窜出来的野生蘑菇价钱极高,菌菇房培育出来的,反而鲜头不如这种“野味”。

  清明前后这种新式的小蘑菇,在江阴和常熟,往往半斤蘑菇能换一只肥鸡。

  这些都是张德十岁之前,在江阴老家捞的外快。时隔二十多年再来看看,倒是觉得有点小激动。

  “老夫离乡时,这地界极为破落,连个村里都没有。如今居然不但有村里,还有市镇,着实变化惊人。”

  “前面街市,叫作‘牛市街’,原本是交易牲口的。叫着叫着,倒是成了地名。”

  此时的街市显然不会再进行牲口交易,但还是能看出来当年牲口交易的痕迹。大量的圈栏房被留了下来,然后改造成了各种铺面,主要是茶肆酒楼。除了弹琵琶的胡姬之外,也能看到吹箫拉弦的倭女新罗婢。

  各种胡琴都能看到,除了胡琴之外,还有蕃地弦子,男女老少的优伶极多,只是很显然都不怎么“高档”。

  不过也很正常,因为这么个地界,本就更加的乡土。

  这是为数不多江东大量平民骑马行走的地方,休假前来喝酒的牛仔随处可见。这些牛仔大多都是本地农家子弟打工,口音一听就能听出来。

  即便偶有苏州州城来的,也很少有穿丝袍的,而是棉袍裹着,脑袋再包个狗皮帽子,自是没有什么“贵气”。

  到处都是黄腔荤段子,不管男女都爱听,也就更缺档次。

  张德一行人是骑马视察的,穿的虽然是常服,但县太爷的排场早就摆开,道路早就被清场。

  不过听戏听曲喝酒喝茶的食客们倒也没有多大的敬畏,只是隔着圈栏围观,或是远远地看着骑着高头大马的张德。

  毫无疑问,须髯浓密身材壮硕的张德,明显要比县太爷要地位高的样子。

  “县令大人旁边骑马的是谁?”

  “我看出了张梁丰,应该就没有别人。”

  “噫!原来是东家来了!”

  问话的人顿时脸色一喜,极为狗腿地往外走去,扎在人堆里在那里冲张德堆笑。

  “呸!甚么东西,也跟着喊东家……”

  答话的老乡也是无语,这种“面子”也要争,简直酸的倒牙。

  “来人。”

  “宗长。”

  见张德喊话,亲随上前听候。

  “难得来一回,拿些钱来打赏。”

  “是。”

  讲好听的话没有任何卵用,江东地面上,最认的好处只有实惠……

  一看“东家”要打赏,原本还酸的倒牙的老乡们,当时就麻溜地蹿了出去,这时候还谈什么酸不酸的,别说牙不算,连腰也不酸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