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67章 亩产千斤_我在大明造航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七月初,水稻成熟之际,吴长庆亲自前往了苏州的试验田,查看杂交水稻的情况。

  在诸多重大工程项目中,他最重视的是就是这个。

  一切发展,都是需要以吃饱肚子为前提,要是百姓连吃都吃不饱,造那么多钢铁又有什么用。

  而想要让所有百姓都吃饱,唯有杂交水稻,别无他法。

  人工制造化肥的技术含量非常高,相应的配套技术也需要非常多,要完全把这一套技术弄出来的话,起码要五千万的科技点,吴长庆舍不得。

  他更希望可以靠学院里的那些人才,靠本身的力量研究出那些技术。即便是研究不出核心技术,那些配套的技术能够掌握也勉强可以。

  而开垦新的田地需要时间,需要铁器农具,这是一个长远项目。

  所以,当前吴长庆想要大幅度的提高粮食的产量,就只有靠这些杂交水稻。

  苏州,斜塘,杂交水稻试验田区。

  吴长庆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波浪,乍一看,这水稻的长势极好。

  负责这片试验田的官员是户部右侍郎严文清,他激动的向吴长庆介绍道:“将军,这些种子果真是神仙种子,在同等条件下,其亩产已经接近其他普通水稻的两倍。而用了来自海外的肥料后,有一部分试验田的亩产已经达到了普通水稻的两倍。”

  这种事情颠覆了严文清的认知,他从来没想过,粮食可以突然增产到这个地步。

  水稻的产量,已经是数百年没有大的提升了。

  这是一次质的飞跃,是一个无比伟大的历史时刻。它即将解决一个千百年来人类都头疼的吃饭问题。

  吴长庆查看了下稻穗,说道:“收割的时候小心点,不要把这些种子给浪费了。这些都要用来给百姓做种子,每一粒水稻就代表着一株新的水稻。

  后续的晾晒,保存,育种方面都必须十分用心,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。”

  “下官谨记在心。”

  严文清自然也知道这件事的意义,不敢有任何的麻痹大意。

  经过数天的收割,这片试验田的最终的产量也统计了出来,总收获55万公斤,平均每亩550公斤,比预计的要少一些。

  不过,这个成果已经很不错了,至少除了吴长庆之外,任何一个人听到这个数字都会惊讶到说不出话来。

  只有吴长庆见识过后世粮食的产量,才能够保持淡定。

  水稻收割后,吴长庆返回了南京。

  与此同时,民报上开始用整一期的内容来报道杂交水稻,连每期必不可少的广告,在这一期都没有了,全是和杂交水稻相关的消息。

  报道的开头就喜讯,报道了‘吴稻’实验成功,新型的吴稻亩产高达六百公斤,是普通水稻的两倍。

  接下来就是一些有关杂交水稻的科普,重点提及了这是吴长庆从海外购买回来的品种,与本地品种杂交而成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