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二四章 宋国大理王_我成了仁宗之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这种事本身,对于所有参与者和执行者都自然带着束缚。

  至于朝臣,或者是那些会去大理任职的臣工和士子,本来就把大理看做是蛮夷,最后在大理接触不到士子,反倒是对他们认识的证实。

  而大理,本来处于逐渐汉化的过程中,经过这一次,就是大理也不会有关于大宋南征军残杀文臣士子的记载。

  这所有的一切,全部完成后,看各个节点,赵曦自觉应该没什么纰漏。

  赵曦没想顶一个暴君的名声。

  大理的国书来了,对于大理无士人的现状,连提都没提到,满纸的感激。

  感谢上国给了大理一个稳定的局面,感谢上国队伍在大理并没有滥杀无辜,感谢大理在平息叛乱时减少了对大理的损坏。

  反正就一个意思:上国做的什么都对。

  段思廉就是有怨气,这时候也只能这样说,他倒想说实话,还得敢呢!

  段思廉是真的被吓坏了!

  叛乱的高家和杨家被夷为平地了,那些为抵抗大宋队伍而与高氏杨氏结盟的部落领地,现在是满目苍痍。

  宋国南征军所过之处,凡是有抵抗的地方,再找不到一个活着的成人丁口。

  当段思廉带着矿城守卫兵路过时,原本桀骜不驯的乌蛮,看着他们能做的只有发抖了。

  在大理人看来,这是段氏王室从宋国借了兵,是段家那个做了宋国贵妃的女人借来的兵。

  就是原本跟段家亲好的部落,也是这样认为的。

  他段思廉没有后路了,只能依靠宋国,没得选择。

  整个大理,再没有跟他一心的部落,他现在只能这样借着宋国之威来统治大理。

  他是大理的王,却又是宋国大理王……

  他段思廉之所以还能做大理王,一是因为大理人理解他借兵的原因……毕竟在高氏谋反时,大理各部对他段思廉的支持力度有限。

  二是因为,宋国的太祖在大渡河划过一条线。

  同时,大理人对他段家继续做大理王,抵触的意愿不大,有利于大理的战后治理。

  段思廉很清楚,他这时候只能依靠上国大宋,或者未来一段时间也必须依靠。

  他现在除了王的称呼,什么也没有,还能怎样?

  所以,整个国书语气都是诚挚的。

  诚挚的感谢了上国为大理所做的一切,同时诚恳的向上国求援,请求上国派驻文臣,为大理永远臣属大宋而贡献。

  连帮助大理的理由都没敢在国书里提,并且把藩属国直接换成了臣属。

  形势逼人啊!

  “先让臣工自愿报名吧。若报名之数不足,再从恩荫和特奏名中遴选。”

  “文臣派驻大理,与矿城守卫兵类同,一律实行轮换制,三年为一个轮换期。”

  “另外,大理派驻三年,按五年磨堪计。同时,在大理被大理王提拔或者擢升的品级,三年后回国朝,依然有效。”

  “诸位相公注意一下,此次往大理派驻文臣,是大理改土归流的第一次尝试,第一批文臣也代表着国朝的目的和诚意,同时也代表着国朝文臣士林的素质。”

  “还望诸位相公在遴选相关人员时,本着不辱国朝士林名声,不损国朝大目标为基准。具体详细措施,政事堂拟订。”

  赵曦懂得一个帝王该做什么,该怎样做。

  尽管政事堂做出来的细则没他自己做的好…~毕竟他多了千年的见识,他还是放手让政事堂做。

  帝王就是帝王,不能当小吏用。

 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