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18章 钱财困境_大明世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停船。

  他亲自来到江南,就想着看着其到底如何。

  只见入目之下,遍是棉田、桑田,稻田十存二三,百姓们乐意种植这些经济作物。

  当然除了利益动人心外,另一个因素则是多年来江南的重税政策,让百姓们趋向于此,才能负担得起沉重的赋税。

  如今绍武朝新政,虽然依旧是三等田赋最高的三分银,但却给江南卸去了重担。

 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,江南地区也更富饶了。

  在张祺的探究着,对于江南的富裕有了更深的认知。

  仅仅从衣著打扮上,就让人印象深刻。

  道路上,行人衣衫虽然多为破旧,但好歹都有遮体之衣,布鞋踩踏,十来个人中就有一个衣裳得体的,胖子更是可以数出来。

  田地中,水牛有所见闻,各种铁器更是众多。

  往村里走去,一座祠堂印入眼帘,耳边传来了朗朗读书声,配合着不远处的哗哗流水,让人沉浸其中。

  “衣物自织,吃食不缺,河塘颇多,鱼肥菜青,其地一年两熟,农闲时更是来往于城池干短工,江南何来不富?”

  感慨中,他倒是问了棉价。

  棉价从每斤百文,涨到了一百二十文,而棉布却本每匹(三丈二尺)价格却从三百五十文,跌到了三百文。

  “从江南进棉花,在天津府纺出来,再来江南卖,倒逼棉布降价。”

  琢磨了一会儿,张祺就想明白了。

  而市面上的商人们却不明白,因为按照常理来说,成本升高了,棉布应该涨价,谁料却在下跌。

  不过,由于长江水运,让湖广的粮食畅通入江南,海运则又让两广的粮食涌入,江南的粮价已跌至每斗八十文。

  如此一来让百姓们更乐意种棉花,而不是水稻。

  张祺耐不住运河太久,依旧是海船北上。

  而因为海运的畅通,人们习以为常,也不再太过于恐惧,倒是催生了客船。

  客船们如雨后春笋般涌出,一如当年的走镖。

  商人们将货仓改为小房,中房,大房,一次性接纳数十人,船资十块、十五,五十不等。

  由于不用去竞争激烈的货运,时间还快,客运来回一趟能赚数百块银圆,比货运强太多。

  等张祺抵达天津府,就被簇拥着入了酒楼,被接风洗尘。

  一通吃喝,心情也就放松下来。

  “员外,你是不知,这天津府如今利处最大的,就是纺织场,百步一家,机杼声连成一片,那叫一个热闹……”

  “但现如今,就是干的人最多的,这一行也就更难咯!”

  某个大肚便便的商贾,操持着山西口音,抱怨起来。

  “这是为何?”张祺愣了:“天下百姓千千万,就算是你们造的布帛再多,也能卖得出去。”

  “再不济还有朝鲜,日本,安南,琉球,也能转卖啊!”

  “不瞒您说,棉价涨了,到底还是能买上,但机杼再好,也得有人干不是?”

  商人苦笑道:“我买了一百台机子,每月三块银圆,三块啊,都招不到人。”

  “人呢?”

  “天津府的人,都被那群人签了契,咱有机子就是没人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