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611章 华工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意义。

  他们花了一周就完成了实验,并且做了很多样品,通过测试挑出最好的配比。

  李谕同他们一起测试时,一名学生找到李谕,询问道:“校长,我能不能把这项发明带去法国?”

  “法国?”李谕一时没反应过来。

  那名学生说:“不久之后我将前往威海卫,与众多华工共同登上前往法国的轮船。”

  “原来是这样,”李谕知道一战华工的事情,“你是作为翻译?”

  “是的,”那名学生点点头,“正好我想去法国学习学习西洋艺术。”

  李谕说:“还没问你的名字。”

  “我叫郭应麟。”学生说。

  “祝你一切顺利,”李谕说,“法国前线堪称绞肉机,协约国与盟国已经积蓄一整年,马上就要爆发决战。”

  郭应麟说:“我们就是做做后勤,不会上前线。”

  “那也要注意安全,子弹不长眼。法国有勤工俭学会,我会给他们发电报,照应好你们,”李谕说,然后直接送给他一部便携式照相机,“在欧洲时记录下华工的事迹。”

  郭应麟双手接过来:“我本来就想用笔画下来,如果用相机更加真实。”

  1916年是一战最血腥的一年,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绞肉机都在这一年,法国拼得非常惨,号称毁掉一代法国人的就是其中的凡尔登战役。

  这一年后,英军取代法军成了西线主力。

  目前双方在法国前线陈兵四五百万之巨,都准备一击击溃对手。

  而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征调上前线,后方的工业、农业、运输业随之出现人手严重短缺的现象,急需从国外输入大量劳动力,以维持战争和生产、生活的正常运转。

  北洋政府离不开英美的支持,但又没有能力参战,于是梁士诒提出了一个极其精明的外交策略:以工代兵。

  梁士诒这一招挺有智慧,因为以民国的国力,根本不可能派遣部队直接参战,单单后勤费用就拿不出来。如果以工代兵,不仅有实质性作用,解决英法燃眉之急,还容易为协约国所接受;华工拿英法给的工资,北洋政府不用掏钱,同时能够获得战胜国的种种权利。

  虽然有些理想化,如北洋政府在战后可享有与英法列强同等之权利,——想想就不可能。但从实践过程来看,以工代兵的谋略不失为民国外交的最佳选择。

  在这一指导策略下,15万华工奔赴西欧战场,在一战史上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。

  这并非华工第一次出洋,此前华工在俄国的成绩非常耀眼,可能就是因为此前的优秀表现,让英法乐于在中国招募华工。

  按照英法给的合约,华工需要出国工作五年,每天最多工作10小时,可以获得5法郎日薪,差不多相当于两块大洋。

  其中一半用于支付食宿、医药,每个工人每天实得2.5法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