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32章 残本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德哥尔摩寄过来,打开后,里面是厚厚的二十几本第二版《分形与混沌》。

  这些书漂洋过海,运费都要比书本身高不少,所以列夫勒干脆一次性尽可能多寄了些。

  傅增湘看到包裹中竟然是书籍,好奇道:“这就是先生震惊西洋的学术著作?”

  李谕说:“是我写的。”

  傅增湘说:“我可是个超级书痴,能不能用一本古籍与先生换取一本?”

  李谕知道他是个大藏书家,笑道:“我送先生一本就是。”

  傅增湘摇摇头:“在我们藏书圈里,相互馈赠交换是常有的事,我怎么能白拿先生的书,更何况又是一本扬我国人精神的书。”

  李谕说:“只可惜此书是英文版,要不回头我找书社刊印一批中文版给伱。”

  傅增湘说:“没有关系!实话说,一来我的双鉴楼中目前尚无外文原版书籍;二来即便是中文版本,我也根本看不懂。”

  “说的也是,”李谕取出一本书送给他,“那就直接给你英文原版吧。”

  傅增湘接过书,反正也看不懂内容,所以并不着急翻阅,而是看起了书籍本身,他说道:“好奇怪,这本书的书脊竟如此薄,似乎并没有线。”

  李谕说:“这是西方最新的胶装技术,不需要线就可以成册。”

  “如此神奇!”

  傅增湘越把玩越爱不释手,恨不得拆开书脊看看到底是怎么装订起来的。

  李谕对胶装书当然早就司空见惯。

  不过确实现在不管中外,绝大部分的书籍都是通过线装的方式,而非后世的胶装。

  如今书籍比后世昂贵的一大原因也在于此。胶装可以使用大规模流水线,但线装的速度就要慢多了,成本也要高许多。

  八年前胶装技术才刚刚诞生,直到三十年后才开始大规模推广。

  但瑞典皇家科学院作为科研机构,显然对新兴技术更感兴趣,所以特意嘱咐出版社采用了胶装方式。

  只不过此时的胶装书,价格依然还没有那么便宜。而且档次感上也稍弱于线装书。

  新技术的推广总归也是需要时间嘛!

  傅增湘感觉淘到了宝:“回去一定要同书友好好鉴赏一番!”

  过了几天,没想到傅增湘果然又来找到了李谕,他手里拿着一本古籍:“这是册宋刻本《史记》残本,礼尚往来,送给先生。”

  李谕知道宋刻本的价值,在藏书界几乎是金字塔尖的存在。摇手道:“太贵重了!相差一千年的历史,你这已经不是礼尚往来了。”

  傅增湘却说:“非也!我那些朋友都知道我‘喜新厌旧’,有了好书手里没钱只好拿旧书换,而且我并不认为先生书的价值低。如果老是想着这些老旧的书,而没有新思想、新书籍面世,恐怕这些珍本、善本也保不住。先生作为国之栋梁,用此书换取先生先进的科学学问并没有任何不妥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